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从大地到灯塔的自然抵达:评刘克邦新作《自然(2)

来源:新作文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1-13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要】:人常说,父爱如山,而克邦先生的母亲留给他的正是如大山一般的形象。在父亲被打成右派回湘乡农村的岁月里,她承受着心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,独自带

人常说,父爱如山,而克邦先生的母亲留给他的正是如大山一般的形象。在父亲被打成右派回湘乡农村的岁月里,她承受着心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,独自带着小克邦在一所偏远简陋的初级小学生活。从《与母亲夜行山路》《疤痕》一系列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到克邦的母亲为了她一心热爱的教育事业,为了山里面求知若渴的孩子们,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精力和心血。由于母亲是唯一科班出身的公办老师,一个人要同时上两个班的课,“这样一天满负荷运转下来,母亲累得精疲力竭”。(《与母亲夜行山路》)更为难得的是,克邦母亲在对待儿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丝毫的溺爱:在黑夜荒郊野岭的坟场中赶路时,她鼓励摔倒求助的克邦自己爬起来;在儿子头部无辜重创几近死亡时,她拖着重病背着昏迷的克邦四处借钱求医,却免去了肇事者一家的经济赔偿。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,她毅然选择让稚嫩的花苗接受风雨的洗礼,在邻里之间的宽容大度面前,她默默把苦难和伤痛咽进肚里。不幸的是,母亲由于身体透支、忘我工作,再加上父亲遭受政治迫害精神备受打击,她“最终因心力交瘁,积忧成疾,在一次上课时,倒在了讲台上”。(《与母亲夜行山路》)母亲的去世对于刘克邦来说无疑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痛。这样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,也留给了克邦宝贵的财富。正是母亲的影响,坚毅、宽厚、温和、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在年幼的克邦身上生根发芽。

三、守望人性的家园

刘克邦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观时曾说,文学不能缺乏精神和思想,尤其是要有正能量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,克邦先生没有忘记作为一位文人肩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。他高擎时代的标杆,把视角从个人性灵的抒写逐渐拓宽到社会时代精神层面,深刻地体现了文学对人性的观照。

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,曾是五四时期众多文人志士们所追求的文学状态。刘克邦先生的散文从精神血脉上继承了五四精神,他的散文有如喝过烈酒的壮汉一挥而就,具有一股洒脱的阳刚之气,读罢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。他用似火的热情讴歌时代的真善美,用尖利的铁笔戳穿社会的假恶丑,用宽广的胸怀容纳生活的不如意,让读者的灵魂和他一起,在他的散文中一次次的涤荡和净化,获得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皈依。在《芙蓉路上的邂逅》《心中的丰碑》《铁嫂子》《平江行》《寻访英雄足迹散记》等作品中,我们看到了奋斗在各行各业中的道德楷模,从马路上的擦鞋女工到老红军战士,再到抗洪牺牲的人民公仆,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,在巨大的危难面前舍生忘死,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。在《青年作家与“一把手”》《罚款风波》《送礼》《门诊遭遇记》《一次维权行动》等作品中,克邦先生对“官本位”思想、公职人员违法乱纪、看病难、乱收费等社会现象做了无情地揭露,尖锐地抨击了社会的阴暗和弊端,道出了平民草根的苦难辛酸,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。在《生死之间》《“蔬菜”与“花树”》《车祸现场》《<故事会 >的故事》《遭受冤屈的故事》等作品中,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出见义勇为、关心他人、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,彰显了高尚的人格魅力。

美国诗人朗费罗曾说:“文学是一种导人向善的工具。”刘克邦的散文正具有这样的功能。在“时运交移,质文互换”的年代,他坚定地践行“文以载道”的人文情怀,用人性的灯塔守望心灵家园,照亮了黑夜中踽踽独行的人们。他的散文带给人的不止是温暖,更多的是心灵的颤栗。这种颤栗来自于人性中的灵与肉,善与恶,挣扎与坚守等对立面之间所产生的巨大碰撞;这种颤栗更来自于对美好人格的信仰和敬畏。哲学家康德曾说:“美是道德的象征。”克邦先生的散文无疑具有美。这种美是一种大美,它能使人解蔽去惑,走向澄明之境。这种美回归人之本性,体现出对人类、对社会、对宇宙的终极关怀。

刘克邦先生荣膺毛泽东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有这么一句话:“刘克邦以最质朴率真的笔墨,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,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,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。”在文学的道路上,刘克邦带着质朴、真情、人性从生活的肌理走向了灵魂的旷野,实现了散文建构不断向着生活的广度、人性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抵达,这是一种从大地到灯塔的自然抵达。

注释:

①刘克邦:《自然抵达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,第8页。

文章来源:《新作文》 网址: http://www.xzwzzs.cn/qikandaodu/2021/0113/457.html

上一篇: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省思:读乔叶新作《认罪书》
下一篇:深入分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中的重要性